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,谢绝转载 环球网消息,以色列突然发动代号"狮子的力量"的大规模空袭,出动200余架战机打击伊朗境内数十个核设施及军事目标。 以色列战机从地中海方向突入伊朗领空,在电子战部队的掩护下,向纳坦兹、福尔多等关键核设施倾泻330多枚精确制导弹药。现场照片显示,伊朗的街道瞬间被爆炸火光映红,纳坦兹核设施上空浓烟滚滚升起蘑菇云,多栋建筑在爆炸中坍塌,消防车在街道上疾驰,惊慌的民众聚集在街头。 但以色列的行动并未停止,据美媒爆料,以色列的情报机构, 摩萨德正在预谋一场新的秘密行动,目标直指伊朗境内的导弹基地和防空系统,预计实施连环破坏。 以色列此次行动的高效更暴露伊朗防御体系的漏洞。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遇袭身亡,说明以军可能动用高精度钻地弹或内应情报,纳坦兹核设施作为地下堡垒竟被直接命中,说明伊朗关键坐标早已泄露。 以色列的袭击看似突然,实则早有伏笔,就在空袭前一天,国际原子能机构指责伊朗违反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。 伊朗当即强硬回击,宣布将建设第三个铀浓缩设施,并用第六代离心机更新设备,显著提高铀浓缩效率。这一表态无疑踩中了以色列的红线,内塔尼亚胡政府长期将"阻止伊朗拥核"视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目标。 但以色列发动袭击的时间节点很巧妙,一方面美国伊朗的新一轮谈判将在15日进行,而以色列却在谈判前48小时发起袭击,显然别有用心。 另一方面特朗普却在日前表 示"美伊核谈判前景黯淡",更是警告伊朗"绝不允许拥核" ,而前文已经提到,伊朗方面似乎有意大幅提升铀浓缩浓度,种种巧合之下,让人怀疑美以是否在联手对伊朗施压? 笔者看未必如此,以色列的行动的确符合其一贯逻辑,绝不允许伊朗拥核。 但仅靠空袭无法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能力,因此以方的真实目的可能是通过持续消耗战,将美国拖入对伊长期遏制中。 然而,美国的表态却耐人寻味。白宫虽召开国家安全会议讨论局势,但美方的"撇清"声明和特朗普此前对核谈判的悲观态度, 暗示美方并不愿被以色列"绑架"。
这种矛盾在美以关系中并不罕见。以色列希望美国无条件支持其对伊强硬政策,但特朗普政府更关注避免中东再陷战争泥潭。 尤其是现在美国已经麻烦缠身,特朗普既不想放弃对伊朗的极限施压,又不愿承担战争风险。 因此,以色列的突袭更像是一次"逼宫",试图用既成事实迫使美国选边站。 但即便美国在空袭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做出否认,表示自己虽然知情以色列的袭击计划,却并未参与其中。 但伊朗并不在乎美方怎么说,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袭击后迅速发声,称以色列的"邪恶本质"暴露无遗,并誓言要让以色列"付出痛苦代价"。 伊朗军方更是直接将矛头指向美国和以色列, 警告两国将承担"沉重后果"。 看来在伊朗的心里,这次突袭美国必然参与。 现在以色列已经严阵以待,全国进入紧急状态。 那伊朗的报复将会如何实施呢?环球网报道,目前伊朗已经对以色列发射了100多架无人机,但这只是一个开始。 可以说,伊朗的报复几乎不可避免,但方式可能谨慎。毕竟选择打击海法港或迪莫纳核研究中心,冲突势必升级,若仅袭击戈兰高地的以军哨所,则可能维持"斗而不破"的默契。
更可能的选项包括:通过代理人如黎巴嫩真主党发动袭击,或针对以色列经济命脉进行象征性打击。 此外,伊朗还可能加速核活动,进一步突破IAEA限制,以此作为政治筹码。 长期来看,以色列的消耗战略面临巨大风险。该国国土狭小,经济高度依赖对外贸易,每次冲突导致的机场关闭、港口停运都会造成严重损失。 而伊朗虽受制裁,但地缘纵深和代理人网络使其具备更强的持久战能力。 若美国不愿持续输血,以色列的单边行动恐难以为继。 现在,国际社会对局势升级普遍感到忧虑。国际原子能机构呼吁各方克制,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等国敦促避免误判。然而,这些表态在美伊以的博弈中显得苍白。 伊朗核以色列之间的终极矛盾在于,以色列绝不会接受一个拥核的伊朗,而德黑兰也认定核能力是其政权安全的终极保障。 但以色列的这次袭击,直接导致美国和伊朗接下来的核谈判举步维艰,现在的伊朗正在愤怒中是否会退出会谈?美国是否调整策略?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未来中东的战争与和平。
象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